22.1 非水相液体污染物的物理迁移

Navigation:  溶质运移模型概化 > 22.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

22.1 非水相液体污染物的物理迁移

Previous pageReturn to chapter overviewNext page

 

非水相液体污染物的物理迁移

非水相液体污染物(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NAPLs)是指与水不相混溶的液体有机污染物。根据NAPLs比重与水的差别可分为轻非水相液体(LNAPL)和重非水相液体(DNAPL)。轻非水相液体(LNAPL),如石油、煤油、对二甲苯(p-ylene)等;重非水相液体(DNAPL),如杂酚油、柏油、氯化烃等。

地下NAPLs在迁移过程中存在相态包括:液态相、残留相、蒸气相及溶解相。其中,对于液态相中的LNAPLs通过非饱和土层后,以自由态漂浮在地下水的表面游移,DNAPLs则能穿透含水层而滞留在含水层底部;残留相是指NAPLs在迁移路径上必然留有残留物,一旦形成不在移动;溶解相的NAPLs随地下水流场运移;蒸气相的NAPLs在不饱和带具有挥发过程。混合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浓度可以用下式估算,即拉乌尔定律(Raoults Law):

yqi_clip0125

其中,Cd为地下水中的溶解相污染物浓度,mg/L;S为有机化合物在纯液体中的溶解度,mg/L;X为有机污染物在自由体中的质量分配比例,无量纲。

 

非水相液体污染物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

yqi_clip0137

 

油类污染物进入地下后形成水-土-气-油四相的复杂系统,大大提高了污染调查的难度。图为地下有机污染的典型质量分布图,由高到低分别为可流动油相、残留油相、吸附态油相、可流动水相、非流动水相。人们在下游监测井中检测到的污染物通常属于可流动水相,但由于其通常只占地下总污染质量的一小部分,仅关注此部分污染极易造成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后果。非水相油类(NAPL)污染也常常可以充当“缓释”污染源。有些油比水轻(LNAPL),会向下穿过土壤层“漂浮”在潜水面之上,被周边经过的地下水缓慢溶解;有些比水重(DNAPL),就直接穿过含水层滞留在其底板附近,而且沿途会遗留油团,此类污染行踪更加诡秘,常常令人头疼。

 

yqi_clip0138 yqi_clip0139

 

油相的污染物(NAPL)本身具有流动性,在地下的迁移过程更为复杂。比水轻的油相污染物简称为LNAPL,比如常见的石油烃类污染物(上图),到达地下水饱和带后会“漂浮”在潜水面之上而形成长期影响地下水质的二次污染源,地下水会不断溶出油中的有机物并向下游携带,尽管浓度一般较小,但足以长期产生令人不快的气味。比水重的油相污染物简称为DNAPL,例如氯代烃类污染物(下图),会在含水层底板附近聚集,长期缓慢向地下水中释放污染物,由于这类污染物毒性高而环境标准值低,会造成地下水长期超标,成为监管难题(图片改编自:Huling&Weaver, 1991)

 

非水相液体污染物在模型中的设置

由于从微观进程刻画NAPL在地下介质中的运移极为困难,在模型实践中,较为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将NAPL相的空间所处位置在模型中设置为定浓度边界,其值则等于此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处理方式忽略了NAPL本身的运动,而将焦点放在溶解相的运移衰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