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释放特征
地下水污染源常为各种材质的桶、罐、池、堆、填埋场中存在的有毒害物质。在实际工作中,被严重污染的介质本身(如受污染土壤)也可被认定为污染源,尤其是当原始污染源已被移除或清理后。污染源释放特征分析是在确定污染源位置和查明地下水补径排的基础上,分析污染源进入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污染途径类型及被污染含水层,为后续地下水污染物模拟预测提供参考。
从水力学角度看,地下水污染途径主要包括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及径流型。
污染源释放特征分析需要下列资料的支持:① 污染设施的工艺分析,以帮助识别污染位置、潜在排放、工程特征;② 污染特征分析,例如储运和泄漏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③ 污染物的理化特征分析。化学分析不是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和检验的唯一方法。
在不同的适用条件下,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均有可能对污染源空间分布范围解析提供支持,如探地雷达、电法、磁法、地震法等。遥感图片和红外数据可以帮助界定污染源对周边生态的影响。这些方法可作为辅助方法对采样分析数据提供支持。
地下水污染途径与其对应的常见污染源、被污染含水层及示意图如下所示。
类型 |
污染途径 |
污染来源 |
被污染含水层 |
示意图 |
|
Ⅰ |
间歇入渗型 |
降雨对固体废弃物的淋滤 |
工业和生活固体废物 |
潜水 |
图Ⅰ |
矿区疏干地带的淋滤和溶解 |
疏干地带的易溶矿物 |
潜水 |
|||
灌溉水及降水对农田的淋滤 |
主要农田表层土壤残留的农药、化肥及易溶盐类 |
潜水 |
|||
Ⅱ |
连续入渗型 |
渠、坑等污水的渗漏 |
各种污水及化学液体 |
潜水 |
图Ⅱ |
受污染地表水的渗漏 |
受污染的地表污水体 |
潜水 |
|||
地下排污管道的渗漏 |
各种污水 |
潜水 |
|||
Ⅲ |
越流型 |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层间越流 |
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等 |
潜水或承压水 |
图Ⅲ |
水文地质天窗的越流 |
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等 |
潜水或承压水 |
|||
经井管的越流 |
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等 |
潜水或承压水 |
|||
Ⅳ |
径流型 |
通过岩溶发育通道的径流 |
各种污水或被污染的地表水 |
主要是潜水 |
图Ⅳ |
通过废水处理井的径流 |
各种污水 |
潜水或承压水 |
|||
盐水入侵 |
海水或地下咸水 |
潜水或承压水 |
间歇入渗型
连续入渗型
越流入渗型
径流入渗型
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
地下水污染状况概化是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明确污染源-污染物迁移途径-目标受体特征及相互关系的过程。示例如下:
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污染途径与污染受体
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污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