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

Navigation:  模型规划 >

资料收集

Previous pageReturn to chapter overviewNext page

 

地下水模型所需资料及获取途径

应在查明或基本查明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掌握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岩性结构特征、含水层(隔水层)的顶、底板标高(厚度)、地下水类型、导水性、储水性、边界条件、与相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现状开采量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我国地质矿产部门开展的区域性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开始于5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基本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此类数据资料来源是: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图书馆、中国水文地质勘查院及所属野外队资料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的资料目录。评估区资料收集工作应在区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对计算评价区内地下水水位(水头)或水质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应有足够的控制资料,关键部位应有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的分布配置,应保证对各参数分区和主要补给、排泄边界的控制;

应掌握计算区内地下水开采量、回灌量、降水量、泉水流量和其它源汇项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地下水开采量应以实测资料为主,推测资料的依据必须予以论证。对计算区内的河流应掌握历年地表水水文资料,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区段的各种水文地质参数和数据获取,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单井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孔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河渠渗漏试验、井灌回归试验、示踪试验等水文地质试验获取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蒸发系数、弱渗透层的越流系数、地表水体和含水层的水量交换参数、降水入渗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开发利用资料主要应通过调查的方法获取;

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水利工程、基础地质资料主要应通过搜集的方法获取;

应详细收集评估区的运行资料,包括位置、业主、土地利用、现存及历史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存在方式。评估区运行资料还应包括污染大事年表,包括化学品存储与处置作业、前期踏勘与采样记录、业主变更等内容。

 

常见数据来源部门

1. 环保部门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污染物监测报告,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等。

2. 地质环境监测部门

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收集的资料包括:

       地形图、地质图、水文地质图

       前人所作的有关钻探、抽水试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监测井位置、钻孔结构、地层岩性、柱状图、剖面图及成井报告等;

       地下水水位及水质监测数据;

3. 水利部门

水利部门收集的资料有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水源地勘察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降雨量与蒸发量;

       地表水体流量;

       抽水试验及长期观测井的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

       地下水水体及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状况;

       灌溉区域、作物类型及灌溉制度情况;

4. 业主

从业主或相关管理部门收集的资料包括: 评估区历史与布局、项目审批前置报告(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水文、勘察报告、环评报告及其他资料)、生产运行数据与报告。

5. 其他

本地区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社区组织、当地图书馆、区域志编纂部门等机构现存资料。本地区开展的其他研究报告,文献,零散图件,报纸存档,网站资源,以及评估区工作人员、临近居民,或其他知情人士的调查访问资料。

 

常见需要数字化的底图

       行政、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地下水水质、土地利用图、作物种植图;

       降水入渗和潜水蒸发条件图;

       地表水系、水体、渠系分布及入渗条件图;

       地下水、地表水灌区分布及灌溉回归或入渗条件图系;

       分层、分类地下水开采分区图;

       含水层渗透系数、给水度、导水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分区图;

       弱透水层粘性土压密释水系数、垂向渗透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分区图;

       地下水水位统测及长观点分布图;

       计算区边界条件图。

 

常见需要空间插值的等值线图

       地面高程等值线图;

       各含水层及弱透水层厚度等值线图;

       识别期、检验期地下水初始及末水位(水头)等值线图(分层);

       预测期地下水初始水位(水头)等值线图(分层);

       识别期、检验期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图。

 

需要数字化的动态资料

包含地下水水位动态、地表水水位动态以及降水量、蒸发量、渠系引水量、河道漏失量、泉水流量、边界流量、地面沉降量、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灌溉量、人工回灌量动态、分层地下水开采量等。开采量动态按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农村人畜用水、其它行业用水五类分项、分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