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主要含水层介质类型及概化依据

Navigation:  水流模型概化 > 6. 水文地质结构概化 >

6.1 主要含水层介质类型及概化依据

Previous pageReturn to chapter overviewNext page

 

含水层

大量的水储存在地下。在这里水仍然是流动的,虽然速度可能很慢,但仍然是水循环的一部分。俄罗斯学者维尔纳茨基形象的说:“地壳表面就像饱含水分的海绵”,各种岩土类型都存在空隙,可以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前提。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大雨过后,沙土地不积水,而粘土地面积水,比较泥泞。这是因为沙土地上的水可以较快的渗入地下。所以我们说砂是透水的,粘土是不透水的;或者把砂称为透水层,把粘土称为隔水层。自然界中,如果透水层下面存在隔水层,那么向下渗透的雨水或地面水就会集聚在上面的透水层中。这种充满了水的透水层就叫做含水层。

 

含水层介质类型

一个含水系统中有多少个含水层,每个含水层的富水和导水性质如何,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现存资料、计算能力等客观条件概化而来。以一个泥砂互层的潜水含水层为例,在考虑水源供水问题时,可以忽略含水系统中的若干泥质隔水层,而把整个系统概化为一层;但在考虑污染问题时,局部隔水层的存在可以实质性地影响污染物的运移,这时就应把含水系统概化为若干个含水层和隔水层。同一个含水层之内,各处的渗透性和富水性也不尽相同,也需要使用“均质-非均质”、“各向同性-各向异性”等范畴对含水层参数进行概化。含水层介质类型一般包括:

       孔隙介质

       裂隙介质

       孔隙-裂隙介质

       裂隙-孔隙介质

 

yqi_clip0099

地下水的赋存空间(根据阿•麦•欧维奇尼科夫)。

1.发育裂隙的基岩;2.发育众多裂隙的基岩;3.发育溶穴的可溶岩;4.分选良好的砂;5.分选不良、含泥砂的砾石;6.部分胶结的砂;7.黄土层中的大孔隙和结构孔隙; 8.粘土中的孔隙;9.经压密而减少的孔隙

 

孔隙介质含水层

接近地表的地层一般是尚未胶结的松散沉积物,对于砂砾类的沉积物,其孔隙度和渗透性主要取决于颗粒分选程度,分选越差、颗粒大小越悬殊的松散岩土,孔隙度越小,渗透性也越差;粘性土沉积物由于结构原因一般孔隙度更大,但孔隙之间连通性不好,所以渗透性一般很低。上述的这一类地下水主要存在于砂层或砾石、卵石层的孔隙中,我们称之为孔隙水。平原地区所使用的地下水多为孔隙水。

在世界范围内,富水性最好的是砂卵砾石沉积层,这类地层常常在滨海平原、冲积盆地和冰川活动带出现。除此之外裂隙发育的砂岩、透水型的玄武岩和发育了溶孔溶洞的碳酸盐岩也是很好的含水层。

 

裂隙介质含水层

松散的风化沉积层之下的岩石称为基岩,一般比较完整,胶结性较好。基岩中不存在连通的颗粒间孔隙,但随地质作用会存在裂隙,而地下水就储存在这些裂隙中,这类地下水被称为裂隙水。岩石中之所以会有裂隙,是因为这些岩石都是亿万年之前形成的,其后经历了地壳运动等各种各样的变动,产生了许多裂隙。

沉积岩是常见的基岩种类,是地质年代中海洋、湖泊、河流中泥砂等物沉积而成的岩石,其初始状态是水平的层状结构,但在地质年代中经历了许多地壳运动,发生了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凹陷的称为向斜,可以想象,在背斜和向斜的中心(轴部)裂隙比较多。由于岩石的性质不同,产生裂隙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同。经过地壳运动后,硬而脆的岩石裂隙会相对较多,而塑性强的、含大量泥质的岩石裂隙则较少。

碳酸盐地层是一类特殊的可溶性基岩,在地质作用产生的裂隙或者破碎带中有地下水的流动,由于碳酸盐的可溶性,地下水会沿着裂隙掏蚀形成溶穴、溶洞。这些溶洞越掏越大,过水能力也越来越强,而这又反过来提高了地下水的侵蚀能力。岩溶现象的发育大大提高了岩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一般来说,如果石灰岩质纯层厚往往溶洞较为发育,岩溶水也较多。

裂隙、岩溶含水介质的概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局部溶洞发育处,岩溶水运动一般为非达西流(即非线性流和紊流),但在大区域上,北方岩溶水运动近似地满足达西定律,含水介质可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异性的连续介质。

 

弱透水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通常呈近水平分布,而地下水在含水层中水平流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把隔水层看成是绝对不透水的,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发现,在原先划入隔水层中的,有一类是弱透水层。这些弱透水层在一般的供水工程中所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垂直方向上由于过水断面巨大(等于弱透水层分布范围),因此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交换(称为越流)的水量相当大,这时再将其称为隔水层就不合适了。

 

潜水和承压水

yqi_clip0100

没有隔水顶板的地下水称为潜水。由于潜水含水层的厚度随潜水面的升降而变化,所以其释放出的水来自于饱和空隙中的排水,出水能力较强。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不随水头的升降而变化,所以其中产出的地下水主要来自于含水层骨架的弹性释水,单位降深对应的出水能力较弱。与潜水相比,承压水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差,水循环也缓慢得多。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受污染,但一旦污染后更难得到净化。

天然条件下,平原区的潜水同时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及来自下部的承压水越流补给。随着深度加大,降水补给的份额减少,承压水补给的比例加大;同时隔水的粘性土层向下也逐渐增多,潜水逐渐演变为承压水。当平原深部承压水受到开采导致其水头低于潜水时,潜水便反过来补给承压水。